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党代会】《光明日报》: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挺膺担当为国铸剑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7日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在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际,2024年9月27日,光明日报《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挺膺担当为国铸剑》为题报道西工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效。全文如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挺膺担当为国铸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哲浩 李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须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作为一所国防军工特色高校、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扎根西部不动摇、服务国家勇当先、破解封锁开新局,始终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科技强国建设中主动担当作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西工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型号系统集成的科研优势,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在大国重剑铸造、关键技术创造中矢志担当、彰显作为。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发展思路,构建了“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创新链条,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链的闭环和高效循环,构建了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和评价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从“破四唯”“立新标”,以“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到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学校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有组织科研效能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创新取得标志性进展。

基础理科“0到1”是“无中生有”式的原始创新,工程技术“1到0”是“有中寻根”式的反向基础研究。学校坚持理技融合,发挥自身在系统、整机、型号研制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有组织科研,把“向下挖到根”与“向上捅破天”结合起来,实现基础理科“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上下对齐、双向互动。大力实施“1到0”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计划,构建工程研究人员与基础研究人员协同发力机制,挖深、找准工程实际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鼓励基础研究团队勇于“揭榜挂帅”,做好“答题人”。目前,学校首批5个“1到0”重大工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已经立项。

行业特色型大学尤其是有军工背景的大学,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团队就没有战斗力,就难以干成大事,解决难事。经过长期的积累,学校具有型号系统集成能力强和“总师育人文化”氛围浓的特点,在教学、科研中自然形成了很多非常有竞争力的团队。学校充分发挥这些特色和优势,以“培育大人才、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以团队作为孕育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精准配备“资源包”,将团队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育人优势。首批已遴选签约37个翱翔创新团队,包括9个战略团队,12个领军团队和16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支持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西工大坚持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努力成为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攻坚者、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贡献者。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紧盯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三航”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策划和培育“三航”领域系统集成创新项目,注重将“三航”装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牵引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等科研方向重大装备应用,持续强化“三航”领域引领地位。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重点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下一代客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多个国家重大专项的论证与科研攻关。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牵头亿元级项目4项,其中20亿元水下无人系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突出国家级平台战略科技力量定位,推动国家级平台高效运行。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研究特色,建立健全科研平台发展体系。制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六条举措”,牵引实验室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出“大项目、大人才、大成果”,成为本领域特色鲜明的“特长生”、优势显著的“国家队”。在新一轮实验室重组中学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共建8个,深度参与太行、汉江等6个国家实验室建设,牵头或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33个,增长73%。作为主任单位参与建设空天动力、新材料2个陕西实验室。

只有基础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近年来,学校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布局,形成了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共同发力的基础研究良好发展态势,基础前沿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牵头获批超常调制特种金属材料、柔性电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在我国空间站开展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并取得多项科学新发现,在《Nature》《Science》《Cell》正刊发表论文12篇。2019年以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连续递增,年均保持在300项以上。

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西工大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地,持续推动“三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以“三个一”推进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贯通“三条链路”,构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转化体系,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一校”模式。

为从根本上破解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学校开启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改革探索。在“三项改革”牵引下,学校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作价投资金额连续三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十,吸引社会资本22.38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56家,其中22家企业市场估值超亿元,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因探索“三项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学校成为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的唯一高校。

通过“转一批”,量身定制转化方案,实现择优尽转;“扶一程”强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转化;“帮一把”注重投后赋能,运用投行思维为成果转化企业“背书”,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学校在陕西先后培育了上市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其中无人机、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几乎全部为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学校还引进兵器工业集团、国投集团等来陕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链群。

学校首创了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形成股权发展壮大的贯通式一体化管理模式,由大学科技园管理知识产权从产生到处置再到转化的全过程。大学科技园通过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等,实现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的贯通,助力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与此同时,成果转化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反哺持续增强,学生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17项,提升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有工科学科高水平发展,学校累计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反哺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