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特色,入主流”为建设目标,坚定师生信念,强化使命担当,高位推动育人文科建设,学院实现了更名,顺利获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质量党建引领文科振兴。
坚持思想引领,高质量党建把好发展“方向舵”
学院党委不断夯实政治责任、坚持铸魂育人、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党建质量、勇于开拓创新,确保“五个到位”,筑牢党建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夯实政治责任,学院党委不断加强政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及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党政协调配合,领导班子思想统一、行动同步,充分发挥党委工作主导作用。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任务清单,落实责任。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组织生活制度及第一议题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制度汇编》。通过狠抓学习贯彻落实、狠抓制度建设、狠抓责任落实,规范运行党组织建设、“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建工作,确保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
坚持铸魂育人,学院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将理论学习与中心业务相结合。组织建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党课,已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组建了2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由书记、院长分别担任组长,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学院还开展了“联合微宣讲”、“党史接力讲”,发挥学科优势,成立“百年青年”宣讲团,打造精品思政课13节,获省级荣誉2项。率先成立了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目前已入选校级课程思政教育示范中心。“‘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法学专业,深入开展法治思想和普法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党支部与中小学和企业等对接以及微党课建设、实地研学等方式增强实践教学和思政育人成效。对标“三全育人”“十育人”制定措施,育人成效显著,4位教师获学校“十育人”先进个人,涌现出一批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优秀工会之友及校优秀师生共产党员。时刻铸牢师德师风底线,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到位。
强化政治引领,学院党委将抓好文科学院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梳理了问题清单,完善了学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严把政治审查关,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教师引进、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严把政治关,制定《关于加强经济类、法学类人才培养环节意识形态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拟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以及本科、研究生教材的审核。强化课堂阵地和宣传阵地管理,做强正面思想舆论,重视舆论引导、舆情应对工作,确保政治把关到位。
提升党建质量,创新优化党支部设置,通过抓教工党支部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本科生与研究生交叉设置党支部,研究生纵向设置党支部,提高党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学院党委获评学校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教师党支部申报校级“样板党支部”的参评率与获评率均达到100%,公共管理系党支部荣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连续三年获评“三创三力”样板学生党支部。健全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培养培育、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示范带动等机制,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支部委员,获批建设“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打造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四强”党支部,确保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
勇于开拓创新,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强化学院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凝聚、组织保证等作用,深入谋划部署、扎实推进落实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工作,以深化评价体系改革为契机,破解学院发展难题,制定全员引育人才工作实施办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举措,加大力度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育新格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高水平智库平台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向上向优,助力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重大改革、重要事项、重点安排坚强有力,在学院“双一流”建设中发挥了领导核心和保障监督的作用,确保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到位。
强化立德树人,筑牢育人文科教育“主阵地”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思考领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弘扬“总师育人”文化,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为主要抓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育人文科”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培养体系,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同时发挥课程思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建设大院大所实践教学基地、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强化红色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年来,学院新增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专项1项,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
推动内培外引,为跨越式发展打造“生力军”
坚持党管人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推进“内培外引”双管齐下的政策,探索更加积极、灵活、有效的引才途径,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和评价改革,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制,深化薪酬分配改革,增强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建设育人文科高水平人才高地和蓄水池。
近五年来,学院引进教师19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0名。新增陕西省“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以及翱翔人才计划获得者5人。
深化交叉融合,为有组织科研开辟“新路径”
学院坚持将支部建在科研第一线,将党旗插在学术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阶段的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擦亮国防底色,推动新文科建设与学校传统优势理工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公管法+科技”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实现“开道超车”。向内凝聚合力,向外整合资源,以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为总体目标,以跨学科合作为突破点打破壁垒,以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学院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经济学科、法学学科与学校特色优势理工科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建设了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和校级科研平台4个。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以及各类厅局级奖项20余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6项,省部级项目近百项。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政建言获得省级相关政府部门的采纳及领导批示10余项。
发挥区域优势,为全球化办学扩大“朋友圈”
在学校扎根西部的背景下,发挥区域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交流与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合作,推进文科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丰富文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提升学校在文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学校在国际组织中发出中国声音。
学院先后10余所海外院校签订了院际合作培养协议。于2022年获批西安可持续技术创新与转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国家留学基金委“一带一路”国际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项目,学生出国比例逐年提高。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多位知名学者受聘为学院客座教授或在学院兼职任教,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曾受聘为学院荣誉教授。
先破后立谋发展,深化改革开新篇。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立足新时代、新阶段,将拿出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和魄力和主动融合、老树发新枝的责任和担当,锚定学校“127”近期发展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涵育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跨越式发展,以饱满热情迎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图文: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审核:管兴华 刘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