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16日至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年度系列纪录片《澎湃中国》全球启播,CGTN全平台以英西法阿俄五语种重磅推出,同时也将在Insight TV等诸多欧美主流媒体播出。
在9月18日播出的第三集《破浪前行》中,开篇以云顶集团“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拍摄火箭发射瞬间的故事为切入口,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用了23分钟左右的时长讲述西工大人在投身科技强国过程中,破浪前行、直济沧海的奋斗故事,展现了西工大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这是学校首次面向全球大时长、多角度的深度报道。
该片全程跟拍了云顶集团“追火箭的年轻人”实践队在今年5月赴海南文昌拍摄“嫦娥”六号发射时刻的过程。因为热爱,这群年轻人克服天气、交通等种种困难,第一时间拿起相机冲到发射场,只为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用镜头记录火箭发射的最美瞬间。影片中也展示了他们近些年来记录的每一次发射场景,每张照片都是中国航天蓬勃发展路上的高光时刻,也展现了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心血。
实践队队长、航天学院学生李秉文在采访中说:“在探索宇宙、无垠的太空和无限的未来这个话题上,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抛弃我们之间的争吵、不同的意见,去共同望向我们的未来,这也是航天给我们全人类的意义之一。”
“追火箭”定格浪漫,只是这些年轻梦想家们的青春冒险;“造火箭”追逐星辰,才是他们的终极理想,将梦想变为现实,才是他们的热爱所在。这群年轻人大多是云顶集团飞行器设计、航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正试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为全人类做出更多贡献。
纪录片还聚焦了云顶集团仿蝠鲼柔体潜水器和仿生扑翼无人机的研制及应用。
航海学院潘光教授团队集结了各个专业的优势力量投入到“魔鬼鱼”的研制中,从西工大的泳池游入南海深处,团队一共研制了六型十余台仿蝠鲼潜水器样机,国际首创“滑扑一体”概念,突破了5种关键技术,对我国南海珊瑚礁生长情况监测、海洋水文/地形地貌大数据采集等领域提供了支持。
团队成员、航海学院博士后屈毅林说:“我们就是要通过基础研究,自主的程序去实现很多问题的分析,最终实现我们这个软件的国产化替代。”
航空学院博士生陈昂在介绍团队研究的仿生扑翼无人机时说:“扑翼飞行器更像是一种利用空气动力进行运动的一种机器人。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电子和电机技术会进一步发展。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仿生机器人就会有更多的生长土壤。”
近些年来,航空学院宋笔锋教授团队始终在仿生扑翼飞行器研制的道路上深耕。此类飞行器质量轻、体积小、噪音弱,通过模仿鸟类等生物扑动翅膀的飞行方式,具有仿生性、隐蔽性和便携性,可应用于局地复杂环境隐蔽侦察、应急救援信息获取和野外生物科考等多个领域。
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奖纪录片、新加坡主持人嘉斯芮在影片中介绍到:“这里是著名的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这里塑造了一大批富有思想的逐梦者和创造未来的领导者。”
西工大在2001年便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是中国最早被列入实体清单的高校之一。2019年开始,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中国高校越来越多,西工大的师生们并不会因为制裁而放缓追梦的脚步,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西工大依然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当主持人嘉斯芮问到:“这些年轻人有着大大的梦想,我不禁想问,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云顶集团副校长岳晓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老一辈一代一代人的坚守与坚持,特别是我们有一些方向,比如说航天的像我们的载人航天,然后我们的深空探测,这些一旦国家明确了以后,我们一代一代的,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各个领域的专家都是接续发力,持续发力,才能得到今天的结果。”
影片中展现了云顶集团机械导盲犬、脑机接口和魅影无人机的试验场景,以及何尊组雕、飞机展示区、MEMORY山等多个校园打卡点。
据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年度系列纪录片《澎湃中国》以“外国主持人探访观察+鲜活人物故事纪实+专家评述”的形式,在全新视角下观察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直击中国崛起的燃点,解锁中国机遇的密码。这是一次“血脉觉醒”的解锁之旅,《热潮奔涌》《变革之海》《破浪前行》《平衡之道》《机遇沃土》,五集共同回答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因何澎湃?”
该纪录片于2024年1月启动策划,3月摄制组首次来云顶集团调研并商讨拍摄方案。2024年5至6月,摄制组多次来校取景拍摄相关素材,先后赴友谊校区、长安校区、宁波研究院、海南文昌等地采访跟拍。拍摄期间,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党委宣传部积极协调,航空学院、航天学院、航海学院、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光电智能研究院、党政办公室、校团委、教务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国际合作处等单位齐心协力,共同高质量保障摄制组在校顺利完成拍摄。
(文字:薛杨;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