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党旗领航、改革统抓、制度统管、事业统促、资源保障”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坚定师生理想信念,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材料类“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为推动材料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党建引领、厚植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对标“五个到位”标准,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系统性强化党建和业务融合,依托基层党支部精心打造大国重器思政教育平台、师生融合党支部协同发展平台、大师领衔教师成长平台、校企融合科研育人平台、国际交流开放办学平台等“五个平台”,全力支撑材料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五年来,学院党委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首批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首批陕西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涌现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陕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个人。
二、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培育心怀家国“新总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内涵深刻的重要论述,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路径和方向。2020年作为首倡单位,学院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材料学院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材料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联盟,积极探索构建材料学科思政教育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坚持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用好课堂育人主渠道,组建院士、总师、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联合教学团队,打造“大国重器思政教育平台”,开设《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精品课程,用真实案例和感人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深入总结学科20余项国家奖成果和200余项国防型号应用背后艰苦攻关的动人情节,凝练“一腔热血献国防”等思政元素,融入《复合材料原理与技术》等10门精品示范课。
近五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3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评审,3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以上或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篇;超过90%学生参与厂所科研攻关,培养学生超60%服务国防建设,60%扎根西部,其中,在校生胡逗荣获2022年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康阳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等。
三、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构筑人才发展“强磁场”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成立学院党委人才工作组,持续强化党管人才,开拓统筹、融合、创新、系统的工作新路径,聚焦重点任务,突出服务保障,精准发力,持续增强用才实效,以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持续提升人才引进质量,启动“海外英才招聘计划”,构建“以会引才”和全员全域化引才的新范式,精准引进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大胆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完善柔性聘用与全职引进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促进的多层次外籍教师引进体系。统筹各类资源设置人才引进资源包,以培育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目标,实施资源“精准投放”;建立由代表性论著、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及应用等核心要素组成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围绕标志性、原创性成果产出,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多渠道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制定材料学院新进教师服务手册,涵盖入职报到“10”问、科研生活“20”问等,在全院形成众心向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近五年,学院新增院士2名,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15人,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37人,省部级人才32人,省部级团队7个,省部级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198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80%参与重大国防项目,成果在我军先进飞行器、远程火箭弹、先进导弹等现役及预研的200余个型号上应用,22名教授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四、以服务“四个面向”为根本,锻造科技报国“大担当”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科学研究融合发展,将党旗插在科学研究最前沿、最前线,大力推动学院教师潜心致力于从“0到1自由跑”的基础研究和从“1到0慢步跑、回头跑”的关键瓶颈技术研究。聚焦打造“大国重器”,推动军用关键材料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重大创新,建立以党建引领的校院、校所联合攻关机制,突破了钛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国防科技跨越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持续深化“四链融通”,以关键自主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筑牢科技成果转化根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助力形成贯通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积极建设“一流智库”,加大对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任职的支持,鼓励教师在服务重大规划和决策咨询做出积极贡献,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学者数量显著增长。
近五年,学院新增国家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3项;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300余项科研成果我军现役及预研的200余个型号上得到应用,部分型号“杀手锏”武器参加建军90周年和国庆70周年阅兵。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的铂力特、华秦、鑫垚、超晶、迪泰克、博智、重庆两航等15家高新技术公司,均已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的创新源头,其中铂力特、华秦先后登陆科创板,成为全国材料学科和学校成果转化的典型代表。
五、以创全球一流为导向,塑造学科标杆“话语权”
学院坚持以引领国际学术为牵引,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以广阔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持续构筑高水平对外合作与交流格局。发挥区域优势,积极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紧扣中哈两国元首提出的“拓展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合作”要求,立足优势学科,依托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航宇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哈萨克斯坦分校材料学科建设,并申报中哈“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施全球合作推进工程,提质增效扩大国际朋友圈,与英国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德国马普所,法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等国际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构建常态化科技交流机制,并依托“111”引智基地建立与荣誉学衔联合培养优秀博士生和博士后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国际胜任力培养专项,加大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资助力度,做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寒暑期国际学堂,完善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
近五年,新增国家创新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3个,教师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机构任职50余人,聘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等30余位全球知名专家担任名誉或讲座教授,其中,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人、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奖3人,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项目滚动支持,学院在世界材料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不断提升。
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材料学院将以勇争第一的魄力,锚定学校“127”发展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发展,新征程,以新的成绩和更加饱满热情迎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图文:材料学院党委 审核: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