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全面擘画新时期事业发展新蓝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学校各单位推出系列工作巡礼,全面展示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激励全体师生锚定“127”发展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饱满热情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西工大新篇章团结拼搏、砥砺奋进!
深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科技创新工作巡礼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防军工高校的殷切嘱托,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科技强国使命,聚焦“总师型”人才培养,铸国之重器、育国之栋梁,按照“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发展思路,构建“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创新链条,推动基础理科“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双向发力、上下对齐,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中来。
五年来,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深度融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主动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规律,加快变革科研范式,把国家重大的战略性需求和行业前瞻性技术革新转化为学科学术的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全面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水平。
五年来,学校科技活动经费超过252亿元,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16项,省部级奖141项,其中共8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牵头获奖6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高校第五。重大重点项目再创新高,系统集成创新取得标志性进展,基础前沿研究取得突破,科研平台布局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源头供给不断增强,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云顶集团6项成果牵头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提升有组织科研新效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
“作为大国科研的重要范式,有组织科研对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有着特殊意义,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必须要走的一条路。”2023年3月6日,校党委书记李言荣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强调。
明确方向,绘就蓝图,看准了就抓紧干。
在“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科研发展思路下,学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断从“科技打工”向主动引领转变。重点体现在信息赋能和融合强校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布局,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刨根问底,开展从兴趣出发的“0到1”的自由探索和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1到0”的基础研究,努力做真科研、真学问、真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科技强国使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学校各项事业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升有组织科研能级,增强自主可控创新能力,铸国之重器、育国之栋梁。”2023年12月25日,校长宋保维院士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加强有组织科研 培养“总师型”人才》署名文章时指出。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强化系统整机型号集成创新优势。五年来,新增千万级项目186项,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牵头亿元级项目3项,牵头主持的20亿元级水下无人系统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飞天一号”成功首飞,翼身融合缩比验证机成功首飞。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澳科一号”卫星B星成功发射并正式交付运行使用,成为国内首个抓总研制国家民用卫星型号任务的高校。学校深度参与了大飞机、下一代客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多个国家重大专项的论证与科研攻关,重大项目集智攻关特质更加鲜明。
“澳科一号”B星成功发射
翼身融合验证机首飞试验
学校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布局,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梳理基础研究发力点,探索成立前沿与交叉研究机构,支持新能源、人工智能、空天科技、海洋科技、柔性电子、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等领域发展。凝练重大集成创新装备和重点共性关键技术方向,找准上下对齐发力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基础研究,以理论创新带动技术突破。
坚持科研平台治理体系创新,瞄准强化科研核心竞争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主体活力。以“培育大人才、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组织实施“翱翔团队”,“一队一策”精准配备“资源包”,将团队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育人优势,产生1+1>2的效果。联合校外优势单位策划重大项目,启动“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兼任副总师”的项目,走进大任务、大工程,找到真需求。
2024年3月22日,学校举行首批翱翔创新团队建设签约仪式
2024年5月31日,学校举行校企人才合作专题会
五年来,学校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实现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上下对齐,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建立任务驱动的科研组织模式,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系统样机突破了水下无人系统多项新的关键技术,很多技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首次应用,体现了我们研制工作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也必将引领水下无人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在某水下平台验证机成功下水试验现场,徐德民院士恳切地说。近些年,团队瞄准国家发展深远海装备和海洋开发等战略新需求,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创造性地提出了滑扑一体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等新概念,完成了全球首例500kg级仿蝠鲼潜水器大深度科考试验。
自主水下航行器科技创新团队推动水下装备跨越发展
“未来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多的国际领先成果,利用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制备或合成出新材料,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近期,魏炳波院士团队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高性能难熔合金研究,成功获取难熔合金熔体的关键热物理性质,在空间凝固制备方面取得多项科学新发现,为我国空间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新型高性能的难熔合金材料制备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30多年来,团队聚焦空间材料科学领域,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形成了“自主研发科研装备、引领国际前沿研究”的发展模式,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自主设计并研制了电磁悬浮、超声悬浮、静电悬浮等金属材料超常凝固实验系统,实现了多种高温合金深过冷能力的世界级突破。
魏炳波院士团队相关空间材料科学领域成果获得央视新闻等媒体关注
“概念方案牵引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方案演化成熟,这是我们团队在进行翼身融合民机技术研究时确立的发展路线。”翼身融合民机技术研究团队原负责人、航空学院张彬乾教授说,2023年1月,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试飞圆满完成了预期的飞行计划。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团队持续关注跟踪国际技术动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后体加长翼身融合布局”的新概念,并围绕高速飞行与低速起降性能协调、客舱乘坐舒适性与应急疏散兼容、增升与配平能力匹配三个核心技术难题,攻坚克难、获得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关键核心技术是等不来、拿不来、要不来的,学校深入聚焦“三航”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策划和培育“三航”领域系统集成创新项目,注重将“三航”装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牵引材料、机械、力学、信息等科研方向重大装备应用,持续强化“三航”领域引领地位,夯实学校未来发展之基。
优化基础研究布局,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底座
基础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础研究的深邃洞察和重要指示。
2021年,学校出台《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顶层谋划,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布局,推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双向互动,提升基础研究重大原创能力。
“该成果围绕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特殊性状进化这一国际前沿课题,在创新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高效解析了多种重要反刍动物的基因组,阐明了多种重要性状进化的遗传基础,建立了大进化尺度研究生物及其性状进化机制的新范式,开拓了育种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方向。”2024年6月24日,生态环境学院王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反刍动物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3年2月,团队题为“A popul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strong regenerative potential discovered in deer antlers”的研究论文在《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该研究为哺乳动物再生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知,同时为哺乳动物骨骼修复和人类骨骼的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王文教授团队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化学与化工学院顾军渭教授,带领团队从特种发动机和大型发电机的工程应用中提炼高性能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发展了基于液晶基元和拓扑结构设计合成本征高导热高分子基体的新策略,研究成果在多型装备中得到应用,同时将研究成果总结凝练,发表多篇领域顶级期刊文章,并获得了2024年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成就奖,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5位获奖的中国学者。
“工程需求提问题,做甲方;基础研究答题,做乙方。”学校大力实施“1→0”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计划,构建工程研究人员与基础研究人员协同发力机制,挖深、找准工程实际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鼓励基础研究团队勇于“揭榜挂帅”,做好“答题人”,深挖“1→0”重大工程基础科学问题。目前,学校首批5个“1→0”重大工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已经立项。
“十四五”以来,学校在钙钛矿光伏技术、热化学电池材料、反刍动物基因密码等方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Cell》正刊发表论文7篇,在脊椎动物演化遗传机制研究方面持续取得重要突破,两次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以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连续递增,年均保持在300项以上,平均资助率处于全国前列。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材料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柔性电子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李炫华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3年11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启动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校始终聚焦“四个面向”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特色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力争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机制顺畅、创新活跃、贡献卓越’的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到2035年,全面形成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突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和评价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从“破四唯”“立新标”,以“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到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创新活力不断迸发、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
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研究特色,建立健全科研平台发展体系,深度参与太行、汉江、苏州、启元、乾元等6个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扎实推进基因工程与智能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获批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共建)、新材料陕西实验室(共建),牵头、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3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9个。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五位一体创新链条,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链的闭环和高效循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制定实施《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六条举措”,牵引实验室结合特色优势,对标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找准实验室目标定位,产出“大项目、大人才、大成果”,成为本领域特色鲜明的“特长生”、优势显著的“国家队”。
中国商飞-西工大大飞机研究院揭牌
学校与军工集团建立有组织、有重点的主动产教融合模式,支持校内科研团队找准工程科学问题并用好科研成果。与航空工业、商飞、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一重等深入实施和新签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飞机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强化校企协同科技攻关,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共同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的动力。
100%的学生赴国防科研单位开展实习实践和科研工作,成为学校“三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新名片。“在中国航发商发为期一年的型号攻关过程中,我和企业导师围绕关于结构失谐和进气畸变条件下对风扇颤振影响的机理开展研究,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将该构型的设计周期由数月缩短至数天,提高了工程应用价值。过程中,我对个人事业和国家需求有了更加深刻、切身的认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朱豫泽坚定地说。
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应用基础研究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优势,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切入点,撬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小切口、大突破的效应。
在“三项改革”牵引下,学校成果转化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弹、箭、星、船、机等百余项国防重点型号任务,填补了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国内空白,实现自主可控;企业作价投资金额连续三年名列全国高校前十,两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7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有转化企业市值近1000亿元;深度融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翱翔小镇和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异地创新机构,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动能,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西工大力量”。
2019年7月22日,伴随着一声开市锣声,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交易,至此,中国第一家全产业链3D打印股诞生。铂力特首次在全球实现单向1000毫米级大尺寸SLM 3D打印,在新一代战机、航空航天发动机、超高音速飞行器等多项重点型号实现应用。
2022年,华秦科技登陆科创板,填补了中高温隐身材料领域的国内空白,在多军种、多型号装备实现装机应用,占据了国内战机发动机隐身材料的几乎全部份额,成为“隐身材料第一股”。
铂力特科创板正式上市交易
“无人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坚持多方协同、联合攻关,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更好促进低空经济发展。”2024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爱生技术集团调研时指出。
学校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三项改革”为牵引,践行“三个一”转化理念,贯通“三条链路”,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模式”,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唯一高校),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五年来,学校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加大高质量专利培育力度,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快建设专利导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创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国家试点工作;建立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机构,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未来,学校将锚定“127”近期发展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继续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基础研究,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王翠萍、李元晟;图片:党委宣传部;审核:马西平、王伶)